中評社高雄9月25日電/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將於今年11月20日至12月21日在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個人油畫展。最近,林富男將個展的作品匯集成冊,取名《異流油畫》,並邀請兩岸及海外專家寫序。以下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徐學教授的序,全文如下:
比陸地遼闊的是海,比海洋廣袤的是天,比蒼穹更為無垠無限的是想象,令想象壯麗的是靈,讓靈魂不墜的是愛,使仁愛無懼風霜的是赤誠。—— 題 記
元氣淋漓破框出
觀賞富男先生的畫,會在多種景物繽紛色彩里找到一種基調,那就是陽剛之氣。他作畫構圖大氣,用色潑辣,大片潑灑的詭藍、赭紅與青綠,夭矯遒勁律動不已的線條,淋漓元氣總欲破框而出!這溫文爾雅的君子,富男紳士,展現了令人不易察覺的極為強悍的內在世界,無論山光水色、花鳥蟲魚,一上了他的畫布,便會隨著他那熊熊燃燒的情感染上火山迸發一樣的色調。他的熱忱奔瀉於色彩,便成難於定義的奇光異彩;君臨於線條,就形成起伏汹湧無始無終的顫動律動。
鈷藍,難以駕馭的色裔,色彩中的游牧民族,隱沒於晴空、草原、瀚海之間。在富男先生的畫筆下,藍出自迷蒙的煙,蕩漾的波,無垠的天,它對應著南台灣的海闊天空,壯闊的自由和無盡的漂泊。它喚醒飛翔和升騰的快意,也難免伴隨著陰鬱孤寂的靜穆。儘管出手大膽,選用藍色系語言鋪排壯闊和神秘,富男也並不沈溺在藍系的魅影中,他會讓橘色秋陽在窗欞上游移,有撫慰和蘇醒的暗示;會細膩地掌握錦鯉的喧鬧,以淺紅和嬌黃給出花朵浮升的活潑,用綠色的山谷、草木,花果的葉茂喚醒勃勃生機。
純淨而又迷茫無垠的藍之所以澎湃不息,因為有不盡的源頭,那就是南台灣的赤陽和翠綠鄉土,本畫册中的另兩種重要色彩,赭紅和草綠,也與之微妙相關。
在華人文化乃至東亞文明中“紅”歸屬南方,從眉心朱砂到一抹紅唇,“紅”是炎黃女子;從足下紅鞋到頭頂鳳冠,“紅”是漢家婚姻;從門上對聯到空中鞭炮,“紅”是華夏節日。古早台灣原住民也認定,紅色象徵高貴美好。
紅,長久以來陪伴著台灣本土生命:彌月的紅蛋,婚禮的胸花,祝壽的壽龜,冬至紅湯圓,阿嬤紅花被套還有小朋友的淡紅小木馬;阿里山紅色小火車,穿行於緋紅的山櫻花中;尊貴學府里芬芳的杜鵑花叢;陽明山粉紅的波斯菊,關子嶺紅葉公園的楓葉,屏東客家門楣垂掛的九重葛……
淡水中學建國中學的紅磚校門和紅磚樓。鳳凰花盛開中的府城,孔廟長長的紅磚廟牆。雲林鬥六老街的紅磚地。金門民居的紅瓦厝,小院的八藻井……“胭脂紅”,交趾陶,鶯歌窑,樸濁的陶土紅。“伯公”那憨厚慈祥的面容溫潤的桃紅色臉龐,……那光色也來自平溪的萬千天燈,來自蜂芒四射的鹽水蜂炮。
嬌嫩的榴紅、深沉的棗紅、華貴的朱砂紅、樸濁的陶土紅、鮮亮的櫻桃紅、羞澀的緋紅和暖暖的橘紅……台灣之紅,野生野長,自歌自舞,她早已和霸道的辣椒紅和陰沉的朱砂紅大大不同,顛覆了宮牆巨柱的高古暗紅,衝刷去殘缺戰旗的慘淡血痕,現出更純粹,更細致,更活潑的光彩。淡雅且內斂,樸而不俗,直而不拙,淡雅中帶些嬌嫩,嬌嫩中透著安定質樸,感情豐富。富男的紅色調給了我們一種老祖母懷舊且充滿現代感的喜色,是地地道道的本土紅。他使那紅色有了鄉愁的重量。
綠色或許出自山村溪流的水草招搖間,或許出自無限延伸的稻原,翠綠的魔毯;或許就是《台灣新樂園》和《台灣風情》所大片揮灑的蕉葉花果,以及畫册里的青鬆綠草翠穀,它是原始生命力的暗示。當綠色禾苗般浪一般從眼前翻騰而來,你會感到神奇的力量在血液中奔流。你震懾,想張開雙臂用力將它掀起,到底什麼樣的沃地養出這種蠱惑的綠! 在富男筆下,顔色里有多層的光影,那色澤才能包藏豐富的爭辯:死亡與再生,纏縛與解脫,幻滅與真實,囚禁與自由……藍,看得到死亡的蔭穀,也映出稚兒無邪的藍瞳。紅,可以是血色,也可以是燦爛陽光。綠樹青禾,也會被陽光染成鵝黃。
富男巧妙的運用強烈的色彩,讓它們爭鬥摩擦宦海浮沈、烘托輔佐,發出高亢的音響。
少年情懷總是詩
創作,作為一種精神狀態,可能產生在少年時,或者在童年時,總之,在畫家尚未拿起畫筆之前就已存在了……對大自然,對親友,對家園周遭產生詩意的記憶,是生活給予我們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精心地守護住這饋贈,那他就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富男學的是土木工程和材料科學運用及企管,投身於服務業,也有黨政高階文官的歷練,這些磨練並沒有讓他失去生活給予的詩意的饋贈。在富男的筆觸輕盈中隱伏著憂鬱,細加追究,可以發現,它是一個敏感少年藝術夢的景深和底色。作者用藍原寶石之奈米化後後材料,剔透而堅硬的色彩鋪展他自少年徐徐展開的藍色夢境,描繪纖細的內心,卓越的靈性與不羈的才情;更重要的是,展現帶有山海氣息出自河川田疇鄉土詩意。
土地孕育形貌,氣候沁潤性格。他的畫是一個藝術生命的成長,是一個具有藝術潛質的兒童少年從自然與親情,家園與血脈中汲取養份而逐漸成為一個藝術家心路歷程。
在畫册里,無論山巒海洋,還是荷塘老屋,鬆影玉山,鶴舞魚躍,都可以視作鄉土對畫者的神秘召引。通過氣味、影像、顔色,作者引領自身從既定軌道剝離,徒步往回走,複身為青年、少年、童年,走回所隸屬的根源世界,浸潤其中,被第二度洗禮與祝福。阡陌是血脈,溪水的清澈就是眸子的顔色。身上有平原賞賜的,成熟稻穀的膚色。在雨水、浮雲、游煙之間感到大自然安靜與力量。這變動與安靜的兩股力量互相激蕩,共同匯聚在成長中的少年身上。
作者痴情地想把心中的那一座樂園播遷到當今的現實,與我們分享,讓我們明白花朵如何交接生命,土地滋養了靈犀,還有,山川昭示的無言倫理,花果喚起孤寂和醉意……
地氣民風我底色
我們所居星球上,太平洋是最遼闊的大洋,亞洲大陸為最廣袤的大地。它們之間,滾滾起落的無涯碧波中,散落著台灣及澎湖大小島嶼。島嶼上邊常有風雨狂嘯與泥流巨震,而卻每每能掙脫滅頂災厄,以海天般的胸懷作廣大的吸納與涵容。尤其近三百年來,多種文化衝撞激蕩與融合造就了現代台灣社會,這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草根與都市互相纏繞,回旋激蕩的矛盾綜合體。
一波波移民或流浪客帶著特殊的習俗和口音來到,原不打算落藉,卻又不小心繁衍出第二代、第三代,這些人,齊為生存努力,以仁厚知心包容,不斷翻出台灣的新面目…
東西南北的人事物,濃縮呈現海島上,像一個色彩鮮艶的調色盤。混雜與錯搭之中,依然能發現穩定底色:華夏氣質。台灣小學,一進校門,撲面而來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簡樸的教室會以童子能解的文字說明:禮,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正正當當的行為。廉,清清白白的辨別。恥,切切實實的覺悟。台灣孩童最基本的價值基座就此構成。百年來,日本統治斬不斷漢人詩壇結社聯吟以及書院私塾的人文傳統,白色恐怖壓不倒南來知識分子延續五四狂飆的自由氣質,歐風美雨摧不垮鄉土中國的宗教信仰、風俗儀式,進入21世紀,教育普及經濟起飛造就了公民社會,中國的傳統價值與現代文明接軌,忠孝仁恕與公民道德碰撞揉合,產生出自主意識極高,心靈自由極富創意的城鎮和百姓。
富男正是憑借著這地氣底氣,情感沛然莫之能禦,如風飛回風里,水流入水中。
畫著畫著,少了從容幽雅,添了許多奔突熱血,特別是《寰宇》,地勢在波動,天色在奔瀉,一個回旋不安律動不已的藍色漩渦。生離死別的沉重,萬難情境的救贖,突破困境的掙扎,時時有“天問”般震天撼地的追索與叩問,豐沛的情感得到氣勢軒昂的伸展,這出自鄉土的現代宣言,果然是仁者情懷和壯士本色!
這人真不是發黃典籍奶大的,不是被學院程序規格化了的,他是讓鄉土的地氣與幽咽的天籟唱大的,人生這本大書他已讀透,依然葆有可貴的草莽元氣。當他凝神舒腕,胸中所蓄積的正是台灣山水人文的奇趣與浩氣。他的畫里畫外,歷歷都是美麗島的蓬勃印記,台灣特有的多元與底色!
翻動畫册,仿佛諸多鄉親憨厚面容親切笑顔迎面而來,你不覺踏上那光榮也曾屈辱,飽受蹂躪,依然葆有許多溫柔的大地,你俯身傾聽濃重的方言口音,感受島嶼的草香和燠熱,飓風和地震……走進那些傷痕累累而又桀驁不羈的心靈。富男的畫展現了民間台灣,比起官修,它要更加真實、多面和深入。“莫道淵源無考證,私家記述最為真”。誰敢說,富男的畫不是土生土長的台灣風俗史呢?
沒有一朵雲需要邊界
毛筆蘸上墨和水,宣紙上縱橫恣肆自由運筆,所生發的氤氳韵味,為東方追求的美感;色彩層次的豐厚和色彩對比的力度,是西畫自傲的魅力。如何汲取二者所長,用油畫的色彩技法表現東方寫意畫的精氣神,鬆動又灑脫,皴、擦、暈、染恰到好處,盡精致微拿捏得當,是難以企及的境界。
富男的畫求新求異,東方傳統依然清晰,如注重畫面多種元素的融和,花或鳥,草蟲魚只是象徵性的符號,隱藏著理性的觀念;色彩是動態的,是可以肆意流淌和擴展的,而狂草般的線條如同編織在色彩中的神經,將點、面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給人氣韵貫通的感覺。但他的畫又與東方傳統文人畫崇尚淡雅氣質陰柔截然不同 ,他有能力變空靈為厚重,破含混成飛揚,既表現出客觀對象的質感、量感和運動感,又要最大限度地抒發畫家的個性、心緒、情操和意趣,兼顧造型語言和意象語言 。
這裡,我無力亦無意於此過多著墨,我更想說的是,富男的畫中展示的台灣文化的現狀與未來。
只有文化能夠統合一地一族的生活經驗政治經驗歷史經驗,然後形成特定的社群。但在歷史中,通常可見政治力來界定社會,而後界定限定它的文化。但文化卻一定會超越政治以及政治形塑的歷史,展現自己活潑潑的生命。
毋庸置疑,台灣有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和特殊的文化經驗,以及建築其上的文化傳統。如果自戀自閉自溺,用減什麼或者去什麼來框定台灣文化,傳統將日益狹隘終成窒息。
台灣曲曲折折成長中,其動力不是出自政客、明星,也不僅依靠經濟資料,而是蘊藏在無數活潑潑的富於創造性的台灣生命中。富男的畫就是一個明證,他用“加”甚至是“乘”來展示台灣文化的內涵與經驗,以素人闖入“畫壇”,另辟天地。他的光彩證明了台灣的創造力依舊澎湃。台灣已經為世界創造了許多奇跡,我們依然有信心期待更多的台灣奇跡!
徐 學
2014年7月22日 廈門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廈門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徐學
【現任】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廈門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廈門市作家協會常務理事
廈門市政協委員
【學歷】
廈門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
【著作】
《台灣當代散文綜論》、《廈門新文學》、《八十年代的台灣》,編輯《台灣幽默散文選》、《台灣兩才女》、《台灣雜文選》、《我的另一半》、《單身是不必說抱歉》 等作品20部,散文集《陀螺人生》、《窗里窗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