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台灣國展 學者 序(Preface from Scholars)
共創台灣美感圖像 增進心靈溝通交流
文/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教授 施並錫

    這是一個富而好禮的時代,也是一個公義不張的時代;這是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也是一個認同混淆的社會。只因島嶼子民對斯土情份深、淺、濃、淡反差極大,故形成認同意識之對立,演變為只有立場,沒有公理,價值紊亂的社會。於焉,雖吾人生活在民主開放的富裕自由的寶島,然而我們心靈並不能自在解脫,生命不能瀟灑超越。國人終日汲營,辛苦渡日,卻難遠離顛倒夢想,究竟人生價值。國人當前之課題,係需強化學習交流及溝通。 人與人之間必須交流,有形下的物質交流,有形上的心靈交流。藝術便是形上且高尚的心靈交流。這交流有如蟲鳥、蝴蝶,在樹木奇葩之間互動傳遞。傳遞情感與愛心、關懷與互動。交流豐富了族群、人類的心靈森林,使之葉茂華滋、生氣健康、和諧共存。

    台灣國美展設置的主旨,就是希望透過藝術進行國人心靈的交流。藝術交流即是把人性光芒投射於現實環境。現實得以昇華轉化。今日台灣子民必須具有「藝術淑世」及「藝術是正向文化力量的展現」、「藝術可以跨越包含藝術場域、權力場域、社會場域及歷史場域」等等的哲學思維。台灣國美展正發揮、推展這種淑世的藝術能量,饒益安樂,有利眾生的審美哲學思維。

    美術是一門「學習他人,也學習環境,學習歷史地理,同時也要人學習,學習它所包涵的精神內容之時代課題的學問」。今日台灣正處於「ㄉㄥˋ(轉)大人」的關鍵時刻。但卻不幸有一股極為明顯的強烈黑暗力量,處心積慮地企圖把台灣送入「終極」大險坑。台灣除障求安之道只有心靈改革及心理建設、欲達乎此,必須形塑台灣自主性文化,建構台灣主體性價值。我們要藉由文化與美術之交流、傳遞,並培育具有台灣自主意志及精神意義之文化審美價值觀。凡藝術工作者和廣泛社會大眾均應接受主體性美育的洗禮,而皈依、重返台灣自主意志的文化大架構中。

    台灣國美展創辦人林富男顧問頗有理想,對此應是知之甚深。從命名、策展,到評審、甄選,公開展出,畫集流傳等,非常清晰地,其主要訴求都是以美化台灣意象、強化台灣尊嚴、深化台灣價值、淨化台灣心靈為重點。這種振聾啟瞶的揭示與主張,鼓舞大家,共創台灣美感圖像,促進子民心靈交流。讓年青世代藉由台灣圖像的創作及鑑賞,提升台灣形上、形下的正向價值。

    今日,富而好禮,民主多元的台灣社會,那開創台灣審美價值的圖像之環境條件漸臻完俻。百年前的學者達文(F. Davin, 1807-1836)曾說「藝術家的使命在創造偉大的典型」。台灣國美展的主旨及使命,在提供本國藝術工作者,創造偉大典型的機會,並讓為數不少生於斯,長於斯,卻未曾放眼台灣,關懷台灣過去、現在到未來的民眾,產生心靈撼動,及對台灣的愛心,爾後轉化為神聖之精神信仰。

    人活著,須具俻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所說的四個層次,一、求美,二、歡樂,三、道德,四、神聖事物。這些都是台灣人之所欠缺。而前述之神聖台灣人之精神信仰之產生,正將可吻合第四項。

    台灣國美展是一項建構新價值的開端,它有可能創造新的交流、溝通的方式與管道,祈能年年持續舉行。除了不少如「公開評畫」等等之前無古人的優秀創點外,繼而更應再思考如何讓本展纍積撼動人心的大能量,引起更多正向發展與共鳴。讓台灣成為人人有紮根感,有美感,有正義感的美麗新國度。

施並錫
2007年10月 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