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臺灣藝術研究院 學者序(Preface from Scholars)
臺灣藝術研究院評後感言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謝里法
「臺灣藝術研究院」及今已舉辦到第三屆,不論是站在主辦人、參展畫家、評審委員或觀眾的立場,都慇切期待這展覽能夠一回比一回辦得好,長遠辦下去,這種多方面的關懷與支持,是「臺灣藝術研究院」之所以持續的動力,為此,我們於每次展出後必須作深入檢討,探尋改進辦法,讓下回展出有更優越成績表現於大眾面前。
很明顯今年入選之作品不論題材及風格比往年已更加多樣,這是我們所最期待也是值得告慰的,相信也是在上回得奬作品的影響下所獲得的成效,告訴往後的參展者,這個展覽的入選標準絶無路線的約制,包括寫實、超現實、具象變形、抽象、或是強調觀念、幾何構成的繪畫,我們鼓勵的除了藝術的原創性、結實的功力之外更需時代性和在地性的創作風格,不僅歡迎過去在「省展」及縣市展中有過佳績的畫家前來,更期待剛出學院校門的新一代加入競爭行列,以改變過去人們對類似的沙龍美展為保守陣營之刻板印象,而借這個展覽以展現新的世紀所代表的時代風範,告訴人們「台灣國」之美展是一個新國家文化內涵的美術展。
本年度「臺灣藝術研究院」的前三名已於決選結束的當天公佈,是經過多次票選及熱烈討論之後決定的名次,即使這樣,在許多評審委員心裡仍不敢說這是最適當的選擇。相信不論什麼方式的評審都無法排除評審者的個人主觀與感性的偏差,若說這是公平公正的評審,委員們仍然問心無愧。
很巧的是最後選出來的前三名,正好代表不同類型的三件作品:第一名蘇瑞明的<漁市的榮耀>,是從攝影圖像移寫到畫布上的油畫,畫面的呈現與相機鏡頭所攝取的有百分之八十的忠實度,技法上充份展現了作者多年浸淫繪畫的功力,這樣的作品在評審委員眼中就算有偏見也不可能給予過低的評分,因而最後總積分終於超過其他人,是他所以獲第一的原因!對一位優秀的藝術家而言,這只是初步階段,還有很大空間可以發展,希望能不為奬狀所惑,而長年墨守相機的機械眼提供的刻板訊息,未來必有更寛廣的藝術前途是可以預期的。
第二名黃揚凱的作品<聽海>,雖也是借助相機攝取的圖像來作畫,不同的是他至少用了三張照片以組合成這個構圖,由於暗調子的畫面處理,致使有如夢境的超現實感,在視覺中產生異於常理的矛盾,是這作品的特色。致於寫實功力則與第一名相差無幾,兩者只在畫面裡呈現夢境與現實之間作出差別,其所以名列第二,純屬評審委員的主觀評斷,希望畫家可不必為名次太過在意。
以上兩件作品都屬近年大型美術競賽中常勝作品的典型風格,在奬金的鼓舞下參賽者往這兩個路線邁進已成一股風氣,然而言並非「臺灣藝術研究院」的精神所該奬勵的,因此必須有第三名的出現才得以形成平衡的作用,作者蘇芷瑩,作品題名<手繪機械時代>,其特色在於畫面以幾何造型的構成,雖然看來是具象的,卻並非寫實的,把形象用直線簡化成極端簡潔的形體,也因而出現色塊的組合所表現的建築性,誠然這樣的作品在一般的競賽中尚屬少見,這次若不是有兩位委員特別提出,很可能就被忽略了。
雖然不見有具象變型或抽象的作品獲奬,但不可因此而視為「臺灣藝術研究院」是純寫實繪畫的比賽,要是這樣就違背了本展的基本精神。進入決選的三件作品正好都是「海」的相關主題,分別以漁港市場、海的聯想和港口的起重機,從不同角度觀照海的意象,也看出了畫家們創作領域的深度和廣度,評審員選出這三件作品為代表,其眼光值得讚賞。
從「臺灣藝術研究院」在過去三年累積的成績,証明大家的心力並沒有白費!我們既已開始,往後必能繼續,創出一番時代的藝術風範,尤其不可忘記「臺灣藝術研究院」的使命是美術的獨立宣言,這句話對我們的鼓勵。
2007年10月 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