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017年12月8日電(中評社報道組) 由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主辦、高雄師範大學藝文中心協辦的“墨韻·鄉風—李肇瑜水墨邀請展”不久前在高雄師範大學116藝術中心開幕。這是台灣藝術研究院院士、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李肇瑜教授首次來台展覽。在開幕式現場,李肇瑜教授接受高師大藝術學院院長姚村雄的邀請,成為高師大藝術學院的客座教授的福州大學學者,李肇瑜教授同時也表示將把在高師大教學期間所得薪資,全數捐為獎學金。    隨後,李肇瑜教授接受了中評社記者採訪。他表示,此次展覽得到了南台灣藝術界前輩和同行專家的認可,希望未來能繼續和台灣藝界有更加廣泛的合作,促進兩岸藝術界有更多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共同進步,共同發展。李肇瑜指出,對於藝術家自身來說,要挖掘內心最濃烈的東西加以表現,首先必須要有感動自己的東西,才能去感動別人。對於藝術創作他表示要隨時代而變化,不可故步自封。對於兩岸未來的發展,他希望未來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能夠更多地在深度與廣度上下功夫,從開展實質性的工作開始,一點一滴地推進兩岸互動,增進兩岸民眾之間的感情交流與文化認同,並豐富兩岸民眾的精神生活。    以下為採訪全文:    中評社:很高興看到您在台灣辦展,據瞭解來台灣辦展一直都是您想要做的。您能否講講想要到台灣辦展是基於怎樣的考慮? 李肇瑜:我在很早以前就有來台灣辦展的心願,後來在和台灣藝術研究院林富男院長的交流後,他也覺得這個想法很好,我倆一拍即合。他也非常積極地幫我聯絡和協調有關事宜,沒想到展覽很快就成型了。我本來想準備一批新作品,因為時間緊只好把一些我珍藏多年的舊作品也帶過來展覽了。 這一次展覽我首先要感謝林富男院長的幫助,以及高雄師大領導的大力支持。讓我有機會能夠與很多台灣藝術界前輩和同行專家一起交流藝術,同時也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一些有想法的年輕人。展覽整體氛圍很好,開幕也很順利,我很高興。我做展覽其實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非常想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台灣年輕人是如何看待大陸當代水墨畫的,以及如何看待我們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的,這樣好讓我們掌握台灣當下學子們的關切。我們做藝術教育的也要緊隨時代,現在年輕人感興趣的肯定不是我們所熟悉的老一套。但很可惜這次時間短暫,沒有時間和年輕人進行更深入地交流。如果未來有機會在高雄師範大學做客座教授,就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溝通與交流。總體來說,此行來高雄辦展得到了同行們肯定和鼓勵,我心里就更踏實了,將來努力的方向也就更明確了。    中評社:您認為您此次在台灣辦展和在大陸或其他地方辦展有什麼不同?收穫如何?    李肇瑜:大陸和台灣的辦展從形式上看是一樣的,特別像在北京這樣的城市,每天有上百場展覽開幕,有國內的、國外的,有當代藝術的展覽,也有傳統藝術的展覽。雖然台灣此類展覽不少,但是是從大陸來的作品可能就不多了,特別是南部地區。如果要說區別,最大的差別在於兩岸受眾不同。剛才我從觀眾的眼光里似乎讀到了一種好奇的眼神,這也說明了交流的重要性。未來我會繼續和台灣藝術研究院等藝術機構進行合作,同時也能為兩岸交流做點實實在在的事。創造兩岸藝術家有更多交流與學習的機會。收獲當然不少,我的作品已由台灣藝術公司全部接手,並準備在全台或港澳地區做巡回展覽,可以說這是我藝術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次活動。    中評社:在此次展覽開幕式上高雄師範大學表示將聘請您為客座教授。您也當即表示會把薪資捐助給需要的學子。您這樣做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李肇瑜:首先對於高雄師範大學的邀請我很感激也很感謝,這說明台灣藝術界和教育界對我的信任,為此我也很高興。另外我也希望能夠對兩岸藝術教育方面有實質性的作為。至於說捐助的事,我個人的薪酬畢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把有限的報酬捐給需要幫助的學子,那意義就非常重大了。這筆錢對我們來說也許只是幾頓飯的小事,但對他們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來說可能是影響到能不能順利完成學業的大事,對他們的一生都會有巨大的影響。因此我的心願是希望能夠為需要幫助的學子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 中評社:您出身於大陸,但現在擔任著台灣藝術研究院院士。您認為兩岸的藝術家是否有什麼不同之處?有哪些可以相互借鑒的地方?    李肇瑜:兩岸人文化同源,在情感上沒有太大區別,最大不同在於我們各自所處的語境不同。我感興趣的點在這裡,在同源文化背景下,不同社會制度和語境中所產生出來的藝術會有什麼變化?台灣藝術家所處的環境可能相對自由,他們在藝術創作上也不受太多意識形態的影響。大陸藝術家在這方面就可能會有所不一樣。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陸藝術家的工作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寬鬆。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藝術交流也會越來越頻繁,我想這種差異也會越來越小。但我相信兩岸藝術家對於藝術的本質上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兩岸藝術家只有在溝通與交流中才能見彼此之不足,才能談得上互相學習和借鑒。   中評社:您是否可以介紹一下一路走來您所見證的兩岸藝術交流的進程?當前兩岸藝術交流的發展狀況如何?大陸和台灣的藝術市場相比,有怎樣的異同?    李肇瑜:兩岸藝術交流的空間一直很大。雖然目前兩岸政治形勢對兩岸交流比較不利。但兩岸經貿交流永遠取代不了文化藝術上的交流。現在大陸對於兩岸交流態度積極,雖然目前兩岸官方交流還是有障礙的,但民間交流卻越來越頻繁。民間的交流總的來說是人為無法阻擋的。我相信隨著未來兩岸之間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兩岸藝術交流前景會非常廣闊。我想此次我到高雄舉辦個人展覽,相信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的展覽。希望在交流中來促進兩岸關係朝著越來越深化的方向發展。    在藝術市場方面我了解不多,但我個人以為前幾年大陸的藝術市場不是很健康,不是真正都以藝術水平的高低來衡量藝術品的價值的,這裡頭有很多文章。在大陸反腐敗以前藝術品的流通方式和渠道是違背市場規律的,當然不乏有很多投機的資本參與其中,裡面有很多利益上的考量,是畸形的。因此,某些藝術家的作品價格被炒高,實際上藝術市場是已有大量的泡沫存在的。 未來藝術品市場終歸是會回歸到理性的,但是如果要藝術市場活躍,在目前經濟狀況低迷的情況下,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而且民眾對於藝術品的消費還需要引導,那些認真搞藝術的藝術家應該會有越越來越好的前景。    中評社:您本身是油畫專業出身,但現在創作水墨山水,是什麼原因激發您放下油菜,拿起了毛筆畫水墨?    李肇瑜:我認為繪畫的界線不應過於明顯,門類也沒有必要被分割得太細。對我來說用油畫筆畫畫和用毛筆畫畫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只有技法上的差異。對於藝術的感受和追求實際上是一樣的。但為什麼從油畫改為水墨,可能是因為我骨子裡對自己本民族的東西一直都很感興趣。   也因為我是油畫出身,所以對於造型、色彩的基礎應沒有太大問題。我畫水墨時運用了很多油畫技法,經常有人問我的顔色是怎麼調出來的,這就是學油畫給了我很多幫助。雖然目前我畫水墨,未來也不排除再次回到油畫上去。到時候也可能會從水墨中借鑒很多東西到油畫裡面。    中評社:您在介紹作品時不斷提及家鄉和童年經歷帶來的影響,您為什麼創作了如此多以故鄉為主題的作品?    李肇瑜:藝術家在創作中總是要挖掘內心里最濃烈的東西,故鄉就是始終縈繞在我心頭的一個最揮之不去的情結。因此在我作品中自然流露也就是最正常不過的了。我小時候生活在大山里,在物質與精神都匱乏的年代,家鄉的山山水水讓我記憶非常深刻。我現在畫家鄉的山水都不需要看就能夠把最靈動的一面表達在畫面上。因為它已經融入了我的血液中。藝術家創作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不僅僅是因為對家鄉故土的熟悉,而是有著濃濃的愛戀,才讓我不斷地有畫故鄉山水的衝動,也只有把埋藏在心底最深厚的東西挖掘出來,才能代表自己心靈所要表達的東西。    中評社:您覺得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您認為當代藝術家與前代相比有哪些進步,又有哪些不同? 李肇瑜:要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首先就是要有天賦,個人認為,對藝術的感悟力是與生俱來的,後天很難養成。其次就是要有開放的精神,不能閉關自守,要能吸納多元文化。好的藝術家的修養是非常綜合的。第三是一定要有專注力,能夠善於排除生活瑣事的干擾,要有所犧牲。第四就是要勤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出不了好作品的。此外,作為藝術家一定要有社會擔當。負能量對己對社會都沒有益處,藝術家要有社會責任感,弘揚真善美,始終關注人性向往。我個人認為只要儘量做到以上幾點,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藝術家。   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話說得非常到位,今天還有生命力。創作要隨時代而變化。具體來講要能夠符合當代的語境。每個時代的畫家其實都代表了這個時代的審美水準,今天還重複古人的東西意義是不大的。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著如何變革,但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又能夠具有當代氣息,引發當代人的審美興趣,要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借古開今應是藝術家需要恪守的原則。    中評社:您認為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    李肇瑜:首先,兩岸文化藝術交流能夠增進彼此情感。畢竟兩岸已經分隔太久了,藝術是大家唯一都能看得懂,容易接受的語言,以藝術的方式交流可以增進兩岸人民的情感;第二,文化藝術能夠增進認同感,通過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可以對中華文化產生更加強烈的認同,民族情感也會因此增強;第三,兩岸文化藝術交流可以豐富兩岸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就需要更多文化、精神層面的交流。
▌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