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里法暢談他豐富的藝術人生。 

  臺藝院高雄1月14日電(作者 洪威喆)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於1月3日邀請台灣知名藝術家、評論家、文學作家謝里法教授舉辦“藝術漫談─我的創作與寫作"講座與交流研討會,暢談他的藝術生涯,演講生動風趣,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空中大學校長張惠博、文化藝術學系系主任徐文琴、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台灣藝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富男、樹德科技大學樹德書院執行長張清竣、藝術家王武森、陳水財等南台灣重要藝術家與學者出席與會,見證大師的風采。
 
我用觀念來策劃作品
 
  謝里法首先從1964年的巴黎經驗開始談起。他與藝術家廖修平、陳錦芳並稱為“留法三劍客”,但他不似廖修平至巴黎後埋首創作,而是到處去印證書本上的知識,從巴黎下水道到跑馬場,以增廣自己的視野。
 
    謝里法表示自己深受當時的“五月沙龍"、“收藏展"、“法國美術家沙龍"的啟發,讓他見識到策展的魅力與創作的觀念性。因此他的創作並非在作畫前去思考要畫什麼題材、如何構圖,而是直接擬定系列作品的主題,再去思考要怎麼畫、用什麼材料來畫,例如“山上一棵樹"展覽的系列作品,就是以不同的媒材來呈現山上有樹的主題。
 
  謝里法表示,他有許多年時間都在思考要如何作畫,能畫的材料都拿來用,甚至還請一批朋友來幫忙畫。他形容,就像他設計了一個曲子,請大家來合唱,因此他的一個觀念就是一件作品,一件作品有一百幅畫,而這一百幅畫都是別人畫的,當時他請了知名藝術家如楊三郎、顏水龍、林玉山、朱銘、廖修平、張萬傳、張義雄、司徒強等朋友來畫,組合起來,變成了他的作品。謝里法笑說:“假如這件作品要賣,裡面那些畫作都要用我的價錢來賣,算起來有點貶低這些前輩畫家的身價。"
 















講座現場盛況

台灣沙龍式美展的評審觀念必須改革
 
  謝里法談到,最近幾年在“全國美展"或各地方美展擔任評審,他發現每個評審委員都在挑剔作品的毛病,非要找到沒有毛病、畫得非常完整的作品,才敢讓它得名。他指出,對台灣來說,最早一代的藝術家若要成名,一定要在日本東京帝展裡入選或得獎,成為了必經門檻,這種沙龍式美展的標準,也因此成為台灣美術的傳統,此後的官方美展比賽皆依此標準進行。謝里法表示,假如看畢卡索的著名作品《亞維農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907),這件標誌他進入立體派時期前最重要的作品,如果拿到台灣省展來也會落選;開啟現代藝術的大師塞尚、馬蒂斯等,也是常在沙龍美展中落選,而當時落選的畫,構成了現在的美術史,而入選的畫,已不知道在那裡。
 
  因此,謝里法認為,台灣以沙龍美展觀念來遴選得獎作品的這條路,今日要做個反省,所以他今年將策劃一檔展覽,邀請30位畫家,每位畫家拿出兩件作品參展,一件作品風格是省美展或全美展得獎風格,另一件作品是未畫完、或是畫失敗、或實驗中的創作作品,當30位藝術家的作品擺出來後,就會發現,台灣過去美術教育的問題。謝里法談到,當藝術家創作到七分滿的時候,是作品最好的時候,但當為了老師或得獎要求,畫到十分滿,作品四平八穩,反而失去了特色。
 
謝里法談寫作
 
  “我會寫作,是被鼓勵出來的!一開始我是自以為會寫,但不斷受到鼓勵,後來我就真的很會寫了!"謝里法大約是在1970年代開始寫作,他坦誠,自己一開始寫得很辛苦,常常要重新謄寫、改了好幾遍才寄出去。
 
  開啟謝里法寫作契機的,是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海外專欄編輯高信疆向他邀稿,於是謝里法寫了3000多字的“從現代中國美術史來看徐悲鴻的地位",大獲高信疆的讚賞,並將他推薦給剛成立的“雄獅美術"雜誌,後來便開始在雄獅美術連載“和阿笠談美術"專欄,“阿笠"是謝里法虛構的讀者,他透過以書信體的口語方式,深入淺出地介紹美術知識,希望高中生都能看得懂,後來便集結成書,“美術書簡:阿笠"與“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成為他兩本代表作。
 
  謝里法表示,美術史與美術運動史的不同,在於美術史是“無始無終",美術運動史“有始有終"。美術史的寫法,什麼時候開始有資料,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寫,若將來又挖掘到新的史料,又可以補進去;但運動史,是一個思潮的興起,再加上一段時間的活動,是有始有終。
 
  謝里法表示,他撰寫美術運動史,就是為了寫日據時代那一段約二十年時間裡,藝術家的思潮與活動。起初他以批判的方式來看台灣前輩畫家,後來覺得,這是台灣第一本寫他們的美術史,不能夠太過份的批判,因此又修改為比較溫和、平鋪直述的撰寫方式。在藝術雜誌連載時,很多前輩畫家開始注意到謝里法正在撰寫關於他們的美術史,因此有許多畫家也寫文章到雜誌社或投稿更正。沒想到因此讓謝里法下筆時膽子更大,謝里法表示,因為會有人來更正,他就不必找很多資料才敢寫,只要猜個大概,就寫出來了,反正寫了會有人更正,所以“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就在“大膽假設,別人求證"的連載中,後來集結成為台灣第一本美術史專書。謝里法笑說:“我敢寫純粹是因為我膽子大,加上當時我住在紐約,所以別人看了不高興,也不敢打電話到紐約來罵我,因為電話費很貴!"
 
  謝里法後來又透過大陸的出版社幫忙,找到了八位日據時代享有盛名,但因逃到大陸而被時代埋沒的藝術家、文學家、舞蹈家的資料,出了一本《台灣出土人物誌: 被埋没的台灣文藝作家》。近年謝里法更進一步,以台灣畫家為藍本,陸續寫了台灣美術歷史小說《紫色大稻埕》(2009)、《變色的年代》(2013),為台灣的美術增潤了歷史的想像空間。
 
 林富男與謝里法有多年的交情,在演講結束後,林富男表示,謝里法對臺灣藝術研究院長年的奉獻,備受院士們的尊敬與愛戴;謝里法出版多本台灣美術史專書,筆耕不輟,是台灣美術的活歷史,也是台灣美術史的權威學者,他見證了台灣文化的轉折與變遷,在紀錄台灣美術史的同時,又以旺盛的創作力,透過策展、繪畫與寫作等方式,激盪眾人的想像力與藝術觀,期待未來謝里法回憶錄的出版,將是他留給台灣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左)與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校長張惠博(右)。















左起為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校長張惠博、文化藝術學系系主任徐文琴、藝術家與藝術史家謝里法、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富男。

















空中大學校長張惠博致贈台灣造型的工藝品,感謝謝里法蒞臨演講,同時亦肯定他對台灣美術的貢獻。